會議現場

黃柏青為村長授鑼
中國水利網12月30日訊,記者從廣東省防總在肇慶市懷集縣召開的全省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建設現場會上了解到,為有效防治山洪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至2012年,廣東將建成覆蓋全省山洪災害防治區(qū)的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和群防群測體系,打通防災避險“最后一公里”。
380多萬城鎮(zhèn)及農村人口受山洪災害直接威脅
據了解,山洪災害歷來是廣東防災減災的心腹大患,是防治任務最為艱巨的自然災害之一,每年因山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占整個洪澇災害人員傷亡總數的70%以上,2006年“碧利斯”和2010年 “凡亞比”帶來強降雨引發(fā)的山洪災害都造成上百人傷亡。目前,廣東69個縣(市、區(qū)) 77萬城鎮(zhèn)人口、308萬農村人口受山洪災害直接威脅,防御形勢十分嚴峻、治理任務極為艱巨。
據了解,廣東山洪災害防治區(qū)涉及廣州、佛山、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江門、陽江、茂名、肇慶、清遠、潮州、揭陽、云浮市等15個地級及以上市的69個縣(市、區(qū))、1182個小流域?偯娣e達13.3萬平方公里,其中屬防治區(qū)的面積為7.8萬平方公里。
2012年建成覆蓋全省山洪災害防治區(qū)的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和群防群測體系
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治山洪災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和李克強、回良玉副總理對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國家防總把我省69個縣(區(qū))列入全國山洪災害防治縣開展非工程措施建設規(guī)劃,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發(fā)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抓緊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副省長、省防總總指揮劉昆多次召集相關部門進行專門部署,對建設資金和建設模式做出安排,明確要求在2012年建成覆蓋全省山洪災害防治區(qū)的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和群防群測體系。
據廣東省防總副總指揮、省水利廳廳長黃柏青介紹,山洪災害防治縣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采用“縣為主體,省市指導,部門聯(lián)動”的組織形式開展建設工作,各防治縣作為建設主體,成立由縣政府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參與的項目管理機構,具體負責本縣項目實施;省成立了山洪災害防治協(xié)調小組,成員由財政、水利、國土和氣象等部門組成。
據悉,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和群防群測體系建設內容包括開展山洪災害普查,摸清本地受山洪災害影響情況;加密雨量站、水位站,完善水雨情監(jiān)測網絡;建立山洪災害防御預警信息平臺,通過網絡、電話、短信、報警器、鑼鼓號等方式及時發(fā)布和傳輸災害預警信息;落實組織和責任制體系,確?h、鄉(xiāng)(鎮(zhèn))、村、組、戶防災信息上傳下達暢通,監(jiān)測、預警、避災措施落實;編制縣、鄉(xiāng)(鎮(zhèn))和村級三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指導防災救災工作;加強宣傳、培訓及演練,宣傳進村、入戶、到人,提高群眾防災意識。
黃柏青要求,各縣在防災減災基層能力建設上做到了“六個一”,即“縣建設一個預警系統(tǒng),鎮(zhèn)建立一個三防辦事機構、建設一套視頻會商系統(tǒng),每自然村配置一個銅鑼、選定一個鑼長、制定一頁紙預案”。要做到自然村都有銅鑼、每戶都有預案,實現預警到自然村,責任到戶。同時明確自然村村長作為“鑼長”,有山洪災害緊急情況由“鑼長”敲鑼報警,通知群眾迅速轉移。在今天的現場會上,還舉行了授鑼儀式,黃柏青等領導為懷集各村村長授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