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水利網(wǎng)站 本報記者 孟硯岷 報道
一提起李曉紅,寧夏水利廳固海揚水管理處的干部職工無不豎起大拇指,直夸她是個孝順公婆的好媳婦,愛崗敬業(yè)的好同事。
二十多年如一日護理患病公婆,無微不至,無怨無悔。如今,她的故事在寧夏中寧縣城鄉(xiāng)大地廣為流傳,成為孝老愛親的佳話。
心會跟愛一起走
時光回到1991年冬天,飄飄灑灑的下過雪后,兩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小伙子是固海揚水管理處的通訊維修工,雖然話不多,但樸實認真,李曉紅第一眼就看上了他的實在勁兒。當時,她是海原縣李旺鎮(zhèn)活潑親切的小學教師。學生喜歡,同事敬佩,三尺講臺上,正陶醉在教書育人的瑰麗夢想里。
從交往中了解到,小伙子父母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需要人照顧。同樣善良、樸實的李曉紅沒覺得這是麻煩。因為自己的父母在幾年前相繼去世,使她深深感受到了失去雙親的痛苦無依和寂寞孤獨,熱切渴望親情和家庭的溫暖。
一年后,她和丈夫步入婚姻的殿堂。從那時起,心里增添了喜悅和幸福:進入了另一個家庭,擁有了一個有父有母有愛的家。
1993年,為了照顧病重的公婆,她毅然放棄摯愛的教師職業(yè),甘愿調(diào)到固海揚水管理處基層泵站當了一名運行工。從此,用愛心和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大家庭的重擔。
這個媳婦比閨女還親
“百善孝為先”。在李曉紅看來,照顧老人是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婆婆患有胃癌、肺心病、哮喘等疾病,行動很不方便。公公也患小腦萎縮、冠心病、高血壓,常年臥病在床。結(jié)婚后,小兩口搬到了家屬院,和公婆住在了一起,抽出時間還學習護理知識。
女兒只有四歲,婆婆患哮喘幫不上忙,她騎上摩托車去醫(yī)院。為了不摔著孩子,干脆就把孩子背在背上,然后用寬布帶綁住,帶著做好的可口飯菜送到醫(yī)院。為公公擦手洗臉,換衣按摩,喂水喂飯。二十多天的治療和精心照料,公公終于轉(zhuǎn)危為安。
丈夫忙著在泵站檢修渠道線路,照顧疾病纏身老人和幼小女兒的重擔都落在了一人肩上。那段時間,老人是、小病每天都有,大病三天兩頭,公公還未出院,婆婆又住進了醫(yī)院。兩位老人每年住院有時能達10次以上。一邊要工作,一邊照顧患病的公婆,整天忙得像不停的旋轉(zhuǎn)的陀螺似的。
兩位老人是回民,有做乃麻子的習慣,特別喜歡干凈。她就細心的把屋子每個角落都收拾得一塵不染,讓兩位老人在家中住著舒適自在。做飯的時候,會格外留心做老人喜歡吃的飯菜,并且按照醫(yī)生的囑咐,注意營養(yǎng)搭配,盡量讓老人吃起來好嚼好咽好消化。天氣好的時候,她就和孩子陪著老人到戶外散步,曬太陽,想方設(shè)法逗老人開心,讓老人生活得舒心快樂。
與公婆相處的時間愈久,感情愈深,老人對這個兒媳的依賴也越多——不僅是生活依賴,更多的是感情的依賴。共同度過的日子里,他們不知不覺地將她視作了生命的一部分。
用愛心編織幸福之家
2011年冬天,婆婆深夜突發(fā)心臟病,住院的日子里,自己根本無法進食。李曉紅就坐在床邊,讓她靠在自己懷中,一點一點喂給婆婆吃。有時飯菜或者湯水由于婆婆的發(fā)抖會撒在身上、被單上,照顧完婆婆,又把床鋪衣物收拾的清清爽爽。同病房的人稱贊不已,夸老人真是好福氣有這樣的兒媳。
痛失老伴后,公公的身體和精神也越來越差,老年癡呆癥、心臟病等多種疾病折磨著這位85歲的老人。在給老人身體、生活上關(guān)心照顧的同時,她也給予老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每天一下班匆匆回到家,陪老人拉家常、談瑣事,侍候老人吃喝,和女兒想方設(shè)法逗公公開心,讓老人擺脫孤單和寂寞。
讓她和丈夫感到欣慰的是,公婆臨終前眼神中充滿了無限的留戀與不舍。也正是由于她的愛與耐心,讓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歷程不留遺憾。
在同事的印象里,李曉紅家里的燈光從來沒有在晚上12點前熄滅過。工作調(diào)到辦公室當打字員后,只要單位有事,加班加點,她隨叫隨到;貋砗,她還繼續(xù)輔導(dǎo)孩子的功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李曉紅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孩子們從小養(yǎng)就接受了良好的家教,長成了知書識禮的好孩子。大女兒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南京審計學院。去年,小女兒也已全縣中考第二名的好成績,被銀川重點高中錄取。
愛,有時是無言的,像淙淙流淌的溪流,像習習溫煦的暖陽。20年的堅持和付出,雖然累但快樂。生活雖不富有,但溫馨甜蜜。
近年來,她被管理處評為“巾幗建功標兵”“三八紅旗手”“知識型文明女工。”去年7月,在繼獲得自治區(qū)“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后,李曉紅被評為第二屆“寧夏好人”。
45歲的李曉紅平靜地說:“我只做了自己應(yīng)該做的!睕]有豪言壯語,沒有埋怨委屈,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孝老愛親、敬業(yè)奉獻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來源:中國水利網(wǎng)站 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