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震頻頻的崇山峻嶺上,長江委派出的近50輛越野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顛簸前行,載著水利專家的司機等后勤保障人員,同樣感受著余震的洗禮,體驗著滑坡、塌方的驚魂;
在災區(qū)與千里之遙的長江委總部武漢之間,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水利組300多位專家的后勤保障戰(zhàn)役悄然打響,一條條后勤保障線迅速構建;
在水利專家英勇抗震救災的背后,離不開后勤保障人員默默無聞的奉獻,凝聚著他們的辛勤、汗水,他們以特殊的方式為抗震救災盡一份力;
……
他們的行動,得到了領導、專家的肯定,水利部部長陳雷稱贊“長江委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后勤保障”。
他們的事跡,將與水利抗震救災專家的先進事跡一起,載入水利抗震救災的史冊。
兵貴神速——以速度搶占先機
核心提示:從委機關到委屬各單位,從武漢本部到重慶成都等分支機構,從領導干部到司機等后勤人員……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長江委人顧全大局、團結一心,不講條件、服從調度,快速反應,全力保障一線專家做好抗震救災工作。
15日下午4點接到命令,晚上8點物資裝車,半小時后,滿載50套藥品、帳篷、蚊帳等物資的3臺車輛連夜出發(fā),趕赴災區(qū)……這是水利抗震救災后勤保障戰(zhàn)役的第一幕。
在地震發(fā)生后的第二天下午4時,長江委接到水利部緊急通知,要求承擔水利抗震救災專家組的后勤保障工作,當天必須出發(fā)3臺適用于山路行駛的越野吉普車趕赴災區(qū)。
迅即,一個個電話在長江委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機關各部門和委屬各單位之間穿梭——
我出3臺、我出5臺、我出10臺……面對緊急征用越野吉普車用于抗震救災,各單位異常慷慨;
武漢的車輛迅速集結,水文、設計院從成都、重慶等地的下屬單位就近調車,漢江集團車輛從丹江口出發(fā)……遍布大江上下的長江委人,從四面八方踴躍匯入水利抗震救災的洪流;
委辦公室迅速采購背包、雨衣、雨鞋等軍用勞保用品,想方設法備齊帳篷;長江醫(yī)院迅速配備50份常用藥品;即將出發(fā)的司機顧不上吃飯帶上簡單行李迅速檢查車況……各單位快速反應,分工協(xié)作,全力打好后勤保障第一仗。
晚上8點30分,滿載7頂帳篷、50份常用藥品、50份軍用勞保用品的3輛越野吉普車,在夜色中穿越武漢,向1400多公里之外的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所在地成都挺進……連夜行軍的司機們于次日凌晨1點到達恩施,在重慶短暫休息后,17日早上6點前在規(guī)定時間前到達成都。來不及作任何修整,他們立即與長江委設計院、水文局就近調來的19位司機會合、分組,各自載著水利專家趕赴各災區(qū)踏勘。
隨著水利抗震救災工作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工作人員奔赴災區(qū),后勤保障的任務越來越重——
第二批9臺車、第三批4臺、第四批4臺……長江委派往一線的車輛在不斷增援,共抽調近50臺越野車入川;
從吃喝的礦泉水、八寶粥、方便面、餅干,到穿的雨衣、雨鞋,從戴的安全帽、口罩、手套,到睡的睡袋、帳篷,用的蚊香、藥品……截至5月24日,在最前線最需要的時候,長江委后勤保障人員細致入微,精心提供了幾十個品種的共計3000多件的各類物資,第一時間送到300多位一線專家的手中。
兵貴伐謀——細節(jié)決定成敗
核心提示:從最初的忙亂到有條不紊,從衣食住行到專家所需圖紙影像資料,從一分錢到幾萬錢的用途都透明如紙……在前所未有的特大應急突發(fā)事件后勤保障工作面前,長江委迅速建立健全起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成為各項抗震救災后勤保障工作順利推進的關鍵。
5月27日晚上10點,長江委科技大樓10樓會議室燈火通明,例行的后勤保障人員碰頭會正在舉行,匯總一天的情況,明確次日的工作。之后幾分鐘,長江委抗震救災領導小組辦公5月27日快訊通過手機短信從這里發(fā)出,傳向
有關領導、一線專家和有關工作人員……
這已是抗震救災工作啟動以來,他們召開的第13次晚間例會,抗震救災后勤保障工作依然緊張,但是安然有序、有條不紊。
5月15日早上,長江委決定派出60余名專家組趕赴前方參與抗震救災,如何選調專家、如何分組等問題十分緊迫、任務繁雜。
“當時,我們就在長江委副主任魏山忠的辦公室里掛一個黑板,相關部門和單位一個個對專家進行遴選、分組,辦公室人員立馬將其寫在黑板上,然后,每組安排一名聯(lián)絡員、登記身份證號、預訂飛機票……哪一個環(huán)節(jié)稍有失誤,就可能造成專家無法第一時間趕赴前方。”委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
如今,那塊記錄專家分組信息的黑板早已“下崗”了,取而代之的則是每天更新上網(wǎng)的“長江委抗震救災一線專家榜”和“長江委抗震救災前方日志”,里面詳細地記錄最新的前方專家的姓名、專業(yè)、分組情況、工作日志等內容。
“5月14日、15日、16日,在抗震救災工作啟動的最初幾天,后勤保障工作較忙亂,事多而雜。經(jīng)歷幾天的歷練后,后勤保障工作越來越有序、規(guī)范。”長江委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
而這一轉變得益于一項項全面完善的后勤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5月15日,長江委立即成立抗震救災后勤工作組協(xié)調前后方工作,為進一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奠定了組織基礎。
前后方聯(lián)動,安排專人24小時值班,與前方各專家組聯(lián)絡員保持聯(lián)系,每天匯總最新情況,記錄前方需要,向相關人員編發(fā)短信,告知最新進展。
負責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員每天晚上召開碰頭會,通報最新情況,商討安排第二天工作,以求在第一時間滿足前方的需要。
認真研究制訂工作方案,合理分工,安排后勤物資的運送,在最短的時間內備齊所需物資。
建立專家榜,實時記錄更新前方專家情況。記錄前方急需相關專業(yè)的專家,立刻在儲備專家?guī)熘谐檎{合適的專家前往一線。
將水利部撥付的500萬元?钪忻恳还P的花費都詳細公示,透明財政使用情況,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
快速有效的聯(lián)絡機制,讓后方對前方的需要了如指掌;透明的財務公示制度,讓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細致入微的服務,讓前方工作人員衣食住行無虞。
不僅如此,抗震救災后勤保障工作還跳出“衣食住行”的范疇,做到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全力籌備什么。近日,一線專家在前方需要高清衛(wèi)星地圖,后勤保障人員緊急輾轉聯(lián)絡協(xié)調水利部、解放軍總參謀部、國土資源部等多部門,想盡一切辦法弄到地圖,并迅速傳送到前方。
兵貴神勇——狹路相逢勇者勝
核心提示:第一次在余震中前行、第一次遭遇滑坡泥石流擦身而過、第一次野外露宿車頂……在抗震救災最前沿,和一線專家一樣,后勤保障人員經(jīng)受著各種困難、危險的考驗,他們默默無聞地承擔著繁重的后勤工作,以另一種方式,為抗震救災盡心盡力。
連日來,在余震頻頻的水利抗震救災一線,領導和專家踏泥濘、攀山崖,睡帳篷、啃干糧,奔波于廢墟之上,輾轉于震區(qū)之間,一絲不茍地勘查震損水利工程,盡最大努力防止次生災害發(fā)生。
與專家同行的,還有被稱為“生命共同體”的司機們,一起感受著余震的洗禮,體驗著滑坡塌方的驚魂。
李慶明,長江委機關服務中心司機,重慶人。
在去成都參加后勤保障工作以前的一個半月里,因工作需要,李慶明的足跡走遍了半個中國,新疆、重慶、安徽、江蘇、貴州、江西……接二連三地開車出長差。
得知四川地震,長江委要派司機前往開展后勤保障工作,他主動請纓參戰(zhàn)。領導考慮到他連續(xù)出差,勸他休息,他堅持說自己是重慶人,道路熟悉,并且習慣開山路,非去不可!5月15日晚,他帶隊駕駛汽車,將第一批物資運抵一線。
5月20日凌晨,正在廣元執(zhí)行任務的李慶明,接到預報說有余震,當天晚上睡到車頂上。
5月25日下午,李慶明載著水利部第五抗震救災工作組前往廣元查勘,突然,山間的道路劇烈晃動,路旁山上掉下來的石子砸在車上劈劈啪啪亂響!坝嗾穑 崩顟c明當即反應過來,擅長山區(qū)道路駕駛的他,沉著冷靜,緊緊把住方向盤,直到余震平息。事后才知道,這是近在50公里處的青川發(fā)生的一次6.4級余震。
在災區(qū)工作的第一天,長江委機關服務中心車隊司機郭漢昌,就和泥石流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5月18日,專家組要去彭州市銀場溝查看一座出險水庫。上午10點左右,正在山路上行駛的郭漢昌遠遠看見山中在冒煙,他打趣地對車里的人說:“怎么山里失火了?”
話音未落,只見泥土挾裹著大大小小的石塊從半山腰撲面而來。
“快走,泥石流!”專家組組長、水利部水規(guī)總院副院長劉志明大聲吼道。
剎那間,剛才還很平靜的山體地動山搖,數(shù)不清的碎石塊從上面砸落下來,有的從車窗邊掉到山崖下,有的砸在車上劈劈啪啪亂響。
山上,亂石紛飛;山下,萬丈深淵。
駕駛經(jīng)驗豐富的郭漢昌從沒有遇到過這樣的險情,他不斷地提醒自己冷靜、冷靜、再冷靜。緊緊地把住方向盤,猛踩油門,快速地沖了過去。大約15秒后,山體慢慢地平靜下來,路上又恢復了寧靜。直到那時,郭漢昌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雙手因為用力過度,已有些麻木,而方向盤被握的地方,已濕淋淋地全是冷汗……
像李慶明、郭漢昌一樣,在一線為專家組保障交通的長江委司機有46位,連日來,他們冒著余震、泥石流、塌方的危險,每天開車數(shù)百公里,將專家組送往查勘地點、接回駐地。在這些司機中,有的做完手術剛剛康復,有的妻子手術后仍在住院,有的孩子即將高考,有關領導多次安排這些人提前回家,但都被他們拒絕了,他們說,“這個時刻,災區(qū)的人民更需要我!”
長江委共派出6位工作人員赴前方負責后勤保障工作,在災區(qū)的日日夜夜,他們起早摸黑、加班加點,承擔了100余名專家的接站、食宿安排、車輛調度及后勤物資的供給工作。有時從早到晚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凌晨二三點鐘還在為剛到集結地的專家安排食宿……
他們,在背后默默無聞地支持著抗震救災工作;也是他們,為抗震救災工作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shù)的可能;還是他們,為抗震救災取得勝利營造了更多的機會和希望……
如今,水利抗震救災工作仍在繼續(xù),后勤保障人員仍在默默地奉獻。
來源:中國水利網(wǎng)站 2008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