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網站4月12日訊(通訊員 周明)4月11日,長江委防汛抗旱辦公室組織召開《三峽水庫試驗性蓄水期調度階段性總結》審查會。
長江委主任蔡其華,副主任、總工程師馬建華,副主任、長江防總辦主任魏山忠,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等出席會議。長江委辦公室、防辦、總工辦、水文局和設計院的有關專家參加了會議。
蔡其華說,幾年來實施的三峽水庫試驗性蓄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長江防總在三峽水庫調度工作中,始終堅持以國務院批準的《三峽水庫優(yōu)化調度方案》為指導,根據長江流域防汛形勢及水雨情預報,合理確定各階段的調度目標,謹慎利用三峽防洪庫容對中小洪水進行攔蓄,科學調度三峽水庫,充分發(fā)揮其攔洪、錯峰、補水等作用,不僅有效減輕了長江中下游防汛抗旱壓力,同時協(xié)調了發(fā)電調度與航運調度,提高了三峽水庫的綜合效益。開展三峽水庫試驗性蓄水期調度階段性總結工作,對于進一步充分發(fā)揮三峽水庫綜合利用效益,切實做好2011年防汛抗旱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在肯定總結報告的同時,蔡其華強調,在三峽水庫實時調度過程中,根據水文預報及當時的防汛情勢對中小洪水進行攔蓄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必須堅持“風險可控、淤積可許”的原則。
與會領導和專家在聽取了長江委防辦《三峽水庫試驗性蓄水期調度階段性總結》專題匯報后,進行了認真討論和審查。
會議認為,三峽水庫試驗性蓄水期調度效果明顯,在防洪、發(fā)電、航運和供水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益。會議還對三峽水庫蓄水以來水文情勢變化、中小洪水調度、梯級水庫群防洪聯(lián)合調度和枯水期調度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并提出了具體建議。
三峽工程采用“一級開發(fā)、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xù)移民”的建設方案,工程于2003年6月順利實現蓄水、通航和7月首批機組發(fā)電三大目標。2007年汛前完成兩線船閘改建工程后,樞紐工程具備全線擋水175米的條件。2008年汛后開始試驗性蓄水,2010年10月26日,三峽工程成功蓄水至175 米,標志著三峽工程具備全面發(fā)揮其最終規(guī)模的防洪、發(fā)電、航運、枯期補水等巨大綜合利用效益的能力。在水庫蓄水運用的各個階段,長江委根據工程的建設進展情況對水庫調度運用方案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三峽工程的科學調度運用提供了技術支撐,對推進三峽工程全面發(fā)揮效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1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