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山同志1911年6月出生于山東省文登縣。1931年在濟南上中學期間,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9月進入北平師范大學讀書,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北平師大地下黨中心支部書記,積極組織參與 “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
1937年“七七事變”后,時任北平學生大軍訓地下黨總支書記的林一山同志,受山東省委指派,于同年9月前往膠東組織領導抗日武裝起義,歷任膠東特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特委書記和膠東區(qū)游擊司令員。1942年,面對日寇的鐵壁合圍,他按照八路軍總部和山東軍區(qū)的命令,積極組織反掃蕩斗爭,粉碎了敵人圍剿膠東抗日根據(jù)地的圖謀。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林一山同志先后任青島市委書記兼市長,遼南省委書記兼軍區(qū)政委,遼寧省委副書記兼軍區(qū)副政委,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工作團秘書長。
新中國成立后,林一山同志先后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財經(jīng)委員會副主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黨委書記,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主任、黨委書記,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顧問,水利部顧問。1994年離職休養(yǎng)。
林一山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念和強烈的事業(yè)心。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使水利事業(yè)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jīng)濟建設,他按照黨的安排,投身于治理長江的偉大事業(yè)。1950年2月,組建了“長江水利委員會”,積極研究探索中國水利發(fā)展和長江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fā)。提出治理好長江,首先要科學制訂好長江綜合治理規(guī)劃。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和支持下,他組織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歷盡艱辛,費時三年,編制了以防洪為重點、以水資源綜合利用為主體、涵蓋經(jīng)濟社會建設各個方面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對推動長江水利建設和長江流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黨中央、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充分肯定。從1950年開始,他就著力加強長江堤防建設,1952年積極建議和組織建設荊江分洪工程,僅用75天時間建成該工程,創(chuàng)造了水利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跡。他提出要把建設三峽水利樞紐作為治理開發(fā)長江的關鍵性工程。為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興建三峽工程,1958年他組織建設了丹江口水利樞紐,該工程不僅是漢江的重要防洪工程,也是今天南水北調的水源工程。1972年,作為三峽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面臨重大困難。當時他正患癌癥(眼色素瘤)住院治療。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他顧全大局,臨危受命,擔任國務院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負責人,把葛洲壩水利樞紐建設成為享譽世界的優(yōu)質工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提出了從丹江水庫自流引水,經(jīng)華北直達京津的引水線路,也就是正在建設的“中線調水”工程。他還多次深入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區(qū),尋找一條從西南向西北調水的線路,提出了西部調水方案。
林一山同志在半個多世紀的治水生涯中,以自然辯證法指導長江治水理念,通過水利工程的理論與實踐,提出優(yōu)化水庫調度和運用延長水庫的有效利用;水文與氣象相結合做好防汛預報和水庫預報調度;加強河勢研究,為水利樞紐工程總體布置方案提供良好基礎。1953年就提出了水庫移民工程的新理念,1975年率先成立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專門機構。先后完成了《葛洲壩工程的決策》、《中國西部南水北調工程》、《河流辯證法與沖積平原河流治理》和《林一山論治水興國》等專著。對水利工程技術理論和長江流域綜合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是當代水利事業(yè)專家,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的重要奠基人。
林一山同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