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網(wǎng)站12月14日訊 (記者 歐陽田軍 尤珍)昨日,上海供水史上的特別見證——老閘北最后一處“給水站”,在完成長達一個多世紀(jì)的歷史使命后,停止使用,拆除后由上海市自來水博物館收藏。
記者在位于老閘北蘇州河北岸的長安路63號大院天井里,看到了這處“給水站”。這是一個由十幾根分水管和水龍頭組成的“水管樹”,白色的、橙色的、黑色的分水管,一根根像爬藤一樣,攀附過老舊的墻壁甚至屋頂,延伸到二樓的各家住戶門口。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圍著它一陣忙碌,從各個角度拍照留存,給關(guān)鍵部位做記號,為以后組裝展出做準(zhǔn)備。據(jù)老住戶介紹,這處“給水站”的前身,是一個公共水龍頭,當(dāng)時共用同一個水表。每天,63號的幾十戶居民拎著鉛桶,到水池邊排隊拎水,有的就直接在水池邊淘米、汏衣裳,一邊干活一邊拉家常,大家稱其為“大院里的給水站”。
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住在這里的部分居民年紀(jì)大了,拎水上樓不方便,就有人從總管上接出分管,拉到樓上自家門口。鄰居也紛紛效仿,很快就長成了一棵五彩的“水管樹”。如今此地被舊改征收,居民們都要離開大院了,對這棵朝夕相處幾十年的“水管樹”戀戀不舍。最后搬走的居民黃解華感嘆:“我們從小在這個院子里長大,家家戶戶都用這些龍頭里放出來的水,如今要拆,還真有點不舍得!
隨著這些年上海舊改,棚戶簡屋大批消失,“水管樹”也越拆越少。上海自來水博物館決定收藏老閘北這棵“水管樹”,作為申城供水史的見證,記錄那個年代的歷史。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毅表示:“‘水管樹’是上海歷史的活化石,今天上海發(fā)展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水管樹’退出歷史舞臺是必然的。這件當(dāng)代文物,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保護起來,可以成為后人回顧歷史的獨特教材!
據(jù)了解,這處“給水站”是電視臺新聞坊一位老記者,在跟隨煙草專賣查抄假煙時發(fā)現(xiàn)的。北站街道和相關(guān)居委會積極配合保護收藏,也了卻了城市遺跡保護者的美好心愿。拍照、登記、留記號……博物館工作人員忙完后,上海城投水務(wù)(集團)有限公司供水分公司閘北供水管理所的師傅們,開始小心翼翼地拆卸“水管樹”,將它送往博物館“新家”。
來源:中國水利網(wǎng)站 2015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