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通訊員 楊紅敏 記者 湯少林
寒冬臘月的渭北韓城,河流封凍,草木蕭瑟?墒,在韓城市區(qū)西部的偏僻山谷中,卻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這就是城市供水渠道改造工程工地。
近日,記者跟隨該項目管理人員,驅車前往城市供水渠道改造工地。
跟著管理員進入隧洞內,右側墻是一溜串的照明燈,連成一條優(yōu)美的弧線,向洞內延伸;左側墻是粗大的通風管呼呼作響,從洞外送進新鮮的空氣。走了大約200多米,來到施工掌子面,幾名工人掄著鐵鎬在挖土,新澆筑混凝土的鋼拱架還未拆除,一不小心就會碰頭。據技術員孫端紅介紹,這條隧洞總長520米,采用進出口雙向同時施工,由于這是土質隧洞,并且斷面小,無法用機械挖掘,只能采用人工掘進,為了安全,邊開挖邊襯砌。兩端合計每天掘進尺約4米,目前就剩中間這100多米了,預計還得一個月就貫通。
走出隧洞,又來到調蓄池工地,蓄水池主體工程已完工。站在寬闊平展的蓄水池頂部,看到幾名工人師傅正專注地焊接著管道,電弧閃耀,火花四射。據該項目負責人晉波介紹,這個調蓄池容積3000立方米,修建這個調蓄池的主要作用,是在渠道末端對水量進行調節(jié),既能滿足二水廠用水,又不浪費寶貴水資源。因為薛峰水庫距離二十水廠有20多公里,當二水廠用水量大的時候,從水庫加水因路程長往往加不上水,二水廠用水小的時候,多余的水又白白排放掉,每年僅此一項浪費的水量,就高達150萬立方米左右,相當于一個小型水庫的蓄水量,在缺水的韓城,這實在令人心疼!
薛峰水庫北干渠由原紅旗渠改建而成,始建于1970年,自1991年開始承擔韓城市城區(qū)供水任務。近年來,隨著城區(qū)規(guī)模擴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工業(yè)和生態(tài)用水的需求不斷擴大,現年供水量700多萬立方米,城市供水渠道已成為韓城市的供水“主動脈”,成為20萬韓城市民生活的“生命線”。但由于建設年代早、設計標準低、渠道依山傍溝,而且部分渠道穿越礦區(qū),極易遭受自然災害和工業(yè)污染的威脅;部分隧洞變形裂縫,冒頂倒塌時有發(fā)生,渡槽變形位移,隱患增多;明渠多為白灰砂漿砌筑,經過40多年運行,老化破損,滲漏嚴重。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威脅了城市供水安全,僅2014年,就因為雨季山體滑坡、泥石流和礦區(qū)廢水入侵等事故,導致渠道累計停水達5天。
城市供水改造工程是2015年韓城市人民政府與陜西省水務集團、中國工商銀行陜西分行簽訂協議,引用“PPP“模式融資合作,首批開工建設的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工程總投資2508萬元,主要改造加固薛峰水庫北干渠首至二水廠之間6580米供水渠道。項目完成后,年可節(jié)約水量585萬立方米,并且杜絕污染源的侵入,險工險段得到治理,供水保障率大為提高。
為了確保城市人民“生命線”安全,經過前期準備,城市供水渠道改造工程工程于2015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工程施工地點多在偏僻的山區(qū),部分渠段穿越象山礦區(qū)和村莊,施工環(huán)境復雜!爸鲃用}”上段渠道施工要停水,為確保城市供水不間斷,在開工前要完成備用抽水站建設,在上段渠道施工的三個多月里,由備用抽水站承擔城市供水。當時正值夏高溫酷暑,薛峰水庫管理處抽調4名同志堅守抽水站,幾個人支起木板床,壘砌臨時灶,擠在狹窄的簡易房內,及時打撈進水口的漂浮物,及時維修水泵故障,保證施工期城市供水正常。
截至2月1日,該工程已完成主體任務的80%,預計2016年5月底竣工通水。屆時,清潔、穩(wěn)定、充足的優(yōu)質水源,從薛峰水庫出發(fā),通過7公里管道和6.58公里渠道,經3000立方米調蓄池調節(jié)后,源源不斷地輸送至韓城市區(qū)。城市供水渠道猶如一條寬敞堅固的“大動脈”,為韓城這座關中東北部中心城市,提供可靠的水源保證。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6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