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網(wǎng)站3月29日訊(通訊員 王力中 廖瑩本 記者 鄭盈盈)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近日,記者在位于浙江德清縣乾元鎮(zhèn)幸福村的苕溪清水入湖導流港清淤工程施工點看到,抓斗式挖泥船不斷揮舞手臂,把淤泥投到一旁的船上,淤泥再通過管道輸送到500米外的廢棄瓜山石礦回填。
“一艘清淤船一天大約能抽打3000立方米淤泥。”縣水利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清淤初期使用環(huán)保型絞吸式挖泥船,專門用于大水域清淤;清淤后期使用抓斗式挖泥船,主要用于河道邊坡開挖。
沿著所指方向,記者來到礦地上,原來深達數(shù)十米的坑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偌大的環(huán)形水面,F(xiàn)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廢礦四面環(huán)山,苕溪上的淤泥抽吸到這里后,淤泥留下,水經(jīng)由排污場、沉淀池過濾后通過2排直徑80厘米的涵管道回流導流港。
廢棄礦坑+淤泥模式,讓德清的淤泥找到“資源化”利用的多贏捷徑!霸龠^兩個月,這塊地就能移交我們村里啦!毙腋4甯敝魅我装残Φ,廢礦填埋完成后不僅將增加村集體土地600多畝,還能為村里帶來大筆收益。
在姚勛安眼里,此前的這個廢棄礦坑,一直是他心頭一塊放不下的“石頭”:復墾復綠成本高,村里拿不出那么多錢,任其廢棄,又有安全隱患。
苕溪清水入湖導流港清淤工程在家門口開工后,水利部門看中了村里兩個廢礦坑!叭缃駜蓚廢棄礦坑,能容納245萬立方米的淤泥!币装残闹械氖^也終算落地。
他給我們算了筆經(jīng)濟賬:原本需要村里出資整理廢棄礦地,作為淤泥堆場后,不僅省下了這筆錢,還得到政府補助,礦坑復耕后承包出去又能得到一筆租金。有了這三筆錢,村集體經(jīng)濟壯大不算,更調(diào)動了大家清淤治污的積極性。
搬上岸的淤泥在村干部眼里是“寶貝”,對于苕溪清水入湖導流港清淤工程的建設(shè)者來說也是物盡其用。站在苕溪導流港西岸堤防上,隨同的項目建設(shè)工作者胡東輝告訴我們,這些淤泥還是堤防綠化種植、堆淤培厚的重要材料。
“建設(shè)中的苕溪導流港西岸堤防與堤后綠化帶長約15公里、寬約30米,近1人高的大土坑,可‘消化’導流港里清上來的淤泥100萬立方米,將形成近40米寬的堤防,有效提高了防洪能力!
這條綠化帶將結(jié)合區(qū)域特色進行景觀設(shè)計,不僅提高堤防的防洪防汛能力,也與當?shù)匚幕o密相連形成一條水文化景觀帶。德清縣水利局局長曹漢祥說,淤泥上岸既修復了生態(tài)又挖掘了文化,這樣的實踐在德清不僅于此。
立足“減量化”控制、“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只是德清清淤治污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通過淤泥回礦,已消納南排工程、苕溪清水入湖、京杭運河(德清段)三級航道整治及附近鎮(zhèn)、街道河道清淤等工程淤泥2100余萬方,完成礦地復墾2090畝。
來源:中國水利網(wǎng)站 2016年3月29日